close

一群「頭腦近視」的孩子      曾綺華

大部份的人,其實多半不認識叫做「過動兒」?當然也不覺得了解「過動兒」有什麼重要性?然而「過動兒」在我們的社會中雖是隱藏卻處處可見。

也許有些人認為「過動兒」應該是沒什麼用,長大也不會有什麼作為的!

的確,如果孩子沒有適合的教育及激勵,這群孩子很可能成為中輟生,或者成為社會邊緣人,然而如果有適當的環境,這群孩子還是有可能藉著自我激勵而成為醫生、律師甚至政治人物。

只是是否可以成為有作為的醫生、律師甚至政治人物,仍然要靠後來是否有自覺及反省。否則到了那樣的地位,恐怕也會因為「過動兒」存留的個性,而成為一種社會負面的力量。

「過動兒」的特質:是「過動」還是「衝動」?

那麼「過動兒」的特質究竟是什麼呢?

也許大家都會認為「過動兒」的特質當然就是「過動」,這樣的說法其實不盡然正確。

「過動兒」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過動」,而是他(她)們內在有一股「衝動」,在小的時候並不知道如何排解與表達,因此變得動來動去,坐不住,自然專注力也會變差,無法專心於課業,寫功課常拖拖拉拉;加上「衝動」也影響他(她)們與同儕的相處,無法正確拿捏與人相處的適當距離, 因此人際關係也變差。

 

是「粗線條」還是「細線條」?

另外「過動兒」的思考邏輯也與一般人不同,他(她)們對繁瑣的生活細節耐受性極差, 因此他(她)們的生活常規常讓人受不了,尤其是學校的老師。

因為他(她)們的抽屜總是亂七八糟,書包裡也是雜七雜八的。對細節耐受性極差也反應在做事態度上, 他(她)們不喜歡(或者無法承受)太繁瑣或需要等待的事物或狀態,也因此會影響他(她)們的學習與人際關係。

然而他(她)們卻會因為周遭的一些小事而分心,譬如寫功課時會因書桌上的螞蟻而分心,上課時也會因為外面在下雨而想到蚯蚓就快出來了。

他(她)們只是「頭腦近視」的孩子

其實,注意力缺失過動兒只是一群「頭腦近視」的孩子, 他(她)們拿捏不準人與人相處的距離,所以他(她)們喜歡幼稚園的小朋友時會把他們勒得很緊, 他(她)們玩遊戲時總是無法徹底搞清楚遊戲規則,他(她)們對於一般人們常常忽略的螞蟻及屋外的雨聲有反應,卻總是在考試時漏寫一大題,或者數學題目答案1卻變成6。

一般人覺得他(她)們總是「故意」和同學惡作劇,事實上卻是他(她)們想要親近同學卻不得其門而入。他(她)們剛開始總是在「嘗試」然後「挫折」,再「嘗試」然後「挫折」, 再「嘗試」然後再「挫折」,直到他(她)們完全相信別人對他(她)們的看法---自己就是人家所謂的「壞小孩」、「沒家教」、「討厭鬼」,然後他(她)們開始自我放棄,然後沉淪,或者等待奇蹟的出現。

「過動兒」從小到大可能的素描:

「過動兒」通常有一個「過動爸爸」或「過動媽媽」,或者兩者都是,小時候其實就不好帶,晚上可能睡不好,總要吃好幾次奶,甚至直到兩歲。

從小協調能力就不佳,總是不太會爬,可是卻可能很快會站而省略爬的過程另外常常手腳心從小就容易流汗,大便不正常(通常是便秘),而且大部份(80%左右)是怕熱的,但有一小部份是怕冷。

大部份的孩子有過敏體質,可能是鼻子過敏或咳嗽氣喘。有些孩子大一點還會尿床,也有的孩子有夢遊的現象。

而最少被人發現或提及的是有些孩子在睡著後手腳會不自主的抽動,每次時間不超過10秒,但卻可能持續數小時,當有這種現象時,孩子第二天的情緒通常會更不穩定甚至暴燥。

還有幻聽,就是聽到有人在叫他,但實際上卻沒有,這個狀況恐怕幾乎沒有父母會發現,因為孩子從來不會說,也不知道這件事是該說的,而其實說了父母多半也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不以為意。

目前並沒有醫學報告提及這個狀況,我也是意外發現在治療一位有幻聽、幻覺的二十歲女性,發現她有胃熱及相關過動兒的體質,才開始在過動兒問診時加入有關幻聽的部份,因而發現有部份的過動兒實際上是有幻聽的。

常常在問診時父母當場訝異不已,不明白自己朝夕相處的孩子竟然也會有幻聽,而父母竟不自覺。

這件事正可以說明孩子有很多內在的部份是我們所不了解的或忽略的,如果孩子的體質繼續惡化,就會出現視覺幻想,然後就有可能被精神科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燥鬱症等名稱。

由於以上的特點, 「過動兒」在成長過程中飽受老師、家人、同儕及社會的誤解, 他(她)們的學習過程是充滿荊棘可是卻無人明白。

而由於他(她)們通常有一個「過動爸爸」或「過動媽媽」,或者兩者都是,因此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是單親家庭,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在搖搖欲墜, 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是努力保持完整的。

他(她)們開始嫌惡自己,也嫌惡他人,最好的朋友是「電腦」,因為愈來愈無法與人溝通。

有的孩子選擇自我封閉,有些孩子則因為無法承受外界的壓力而選擇麻醉劑或毒品。當然也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學習自我療癒而成為可以獨立自主的人。

只是他(她)們即使長大成人也留有「過動兒」的特質,因此他(她)們總還坐不住,總要這邊走走,那邊繞繞,能開快車也絕對不會放過機會。

另外, 「過動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而導致成年後有一些精神方面的問題,譬如憂鬱症或者燥鬱症。

而即便他(她)們到了中老年,仍然要被這些所苦,因此我們也不意外一定有過動爸爸、過動媽媽、過動阿公、及過動阿嬤。

「過動兒」是隱形而普遍存在的一群人

由於「過動兒」通常手腳眼鼻構造正常,只是會坐不住、容易丟三落四、

以及衝動的現象,因此並不被社會充分瞭解,因此幾乎是隱身於這個社會熔爐之下,他(她)們可能是中輟生,也可能是在學校常被排斥的一些學生,可能是藝人,也有可能是老師、律師或者是醫師,只是這些人成年以後或許仍是坐不住,但多半會因衝動性格及多年「頭腦近視」所遺留的瘡傷而引發一些情緒上的問題,譬如憂鬱症或燥鬱症等。因

因此「過動」是一種症候群,而且時間的光譜可以從嬰兒期至老年期,因不同階段出現的徵候有輕重不同。

雖然「過動兒」或「過動人」是確實存在於這個社會,而且為數不少,然而卻是不被大家所了解。

我們或許瞭解什麼是糖尿病、什麼是高血壓,但很少人明白什麼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僅管它的普遍性幾近十分之一(國外機率是6~7%),然而一般大眾並不清楚「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影響?

其實「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可以因為衝動無法控制,而導致婚姻家庭破裂,也可能因為丟三落四而影響學業或工作,更可能因為坐不住而被家長老師誤以為是「故意」而被處罰---,諸如種種都逼得「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人走向社會邊緣人的地步,成為社會負面的一股力量。

      「過動兒」的致命傷

「過動兒」的致命傷不是「過動」,而是長期以來被社會摒棄誤會而導致的自我放棄與自信心低落。其實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為「過動兒」想

想看,如果一個大人三天至五天不大便,請問心情會好嗎?坐得住辦公桌嗎?

如果不行,我們如何苛求小孩子能做到呢?然而他(她)們總是被誤會是「故意」,如果是生長在家境較好的環境,就會被認為孩子是「被寵壞了!」如果是生長在家境不好的環境, 就會被認為孩子是「家教不好!」  

從來沒有人懷疑是我們這個大人世界不夠明白孩子的處境,無法提供適合他(她)們成長茁壯的環境,我們一味的責怪孩子「故意搗蛋」,卻從不反省是我們自己能力不足,資訊不夠,不夠努力,任憑我們的孩子浮沉在「被誤解的大海」中,載浮載沉。

因此,該清醒的是我們這些一天到晚指責孩子的大人們,趕快找到適合孩子長大的方式與準則,讓這些逐漸喪失自信的孩子能儘快拾回他(她)們的自信,才能在未來找到立足之地。

如果,眼睛近視就只要調整視力焦距就好,那麼我們只要幫助「頭

腦近視」的孩子調整「頭腦焦距」就好了,有什麼理由要去責備孩子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曾綺華醫師 的頭像
    曾綺華醫師

    曾綺華醫師的部落格

    曾綺華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