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的西醫另類觀點---「人有第二個大腦」的西醫觀點
人類除了大腦可以思考之外,是否可能有其他的思考系統?
在1998年出版的“第二個大腦”(The Second Brain)一書中,葛生博士(Michael D.Gerson,M.D)—神經消化學的創始人,從對血清素(serotonin)的研究開始,發現醜醜的消化道其實比心臟更聰明,並且擁有更大的能力可以去“感受”
(feeling),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沒有大腦(brain)或脊髓(spinal cord)的神經傳導,仍有能力去執行神經功能的器官。
消化道的神經分佈區域可以相當於一個足球場,事實上比大腦及脊髓分佈的區域更廣。葛生博士稱這樣的大腦系統為“在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它是一個獨立運作不受大腦控制的系統,因此稱為“第二個大腦”。
在書中,葛生博士詳訴他們所做的實驗,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及接受器(receptor)的種種,甚至從胚胎學的觀點來了解為什麼“在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是一個獨立運作不受大腦控制的系統,並且被稱為“第二個大腦”。
葛生博士也提到一些疾病與“在腸神經系統”的關係,譬如巴金森氏症及老年癡呆症。他們發現巴金森氏症及老年癡呆症造成“在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的病灶(lesion)與大腦的病灶是相同的病理反應。
因此,人類如果有精神疾病相關的”在腸症狀”(enteric symptoms),將不是一件另人驚訝的事。
同時,不管有沒有大腦(brain)的影響,“在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也自然而然的可以導致”在腸症狀”(enteric symptoms)。葛生博士認為雖然現今”功能性腸道疾病”是一堆缺乏確定病理證據的症侯群(complex of symptoms),但他深信未來這些都會被清楚的界定出來。
葛生博士的研究團隊特別重視血清素(serotonin)的研究,事實上腸道(gut)細胞已被發現至少有七種血清素(serotonin)的接受器(receptor)。而研究精神醫學的專家或臨床醫師也都十分清楚,目前以血清素(serotonin) 接受器(receptor)來發展的憂鬱症藥物是十分普遍的。
因此他認為「當人類的心智下降時,首先必須考慮的他或她的排便習慣!」
並且認為未來可能有人會用直腸的切片檢查(biopsy)當做是大腦檢驗的重要醫據(the window on the brain)。
即便經過多年的實驗室研究,葛生博士坦言要讓人們明白”他有一個大腦在他的肚子”,對人們來說還是十分難以接受的。
但他認為”人有一個大腦在他的肚子”是一個突破性的”再發現”(rediscovery),因為這個概念將更吸引人們新的熱門研究方向。葛生博士很遺憾他死去的父親一直不認同他所做的研究,並且認為他的研究並不能治癒(cure)病患,然而之後的研究讓他更確信這才是治癒(cure)病患的重要契機。
其實早在900年前的中醫學家(西元1115年~1386年)中,就有李東垣特別強調「脾胃論」,在他的觀念中:脾胃為五行中之土,土為萬物之母,而脾胃的功能又正是供養全身營養之所,在所以脾胃功能之失常就會直接影響到全身四肢百骸頭目九竅。
在(脾胃虛實傳變論)中也提到:「夫飲食不節、寒溫不適、脾胃仍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另外,「胃不和則不眠」也是中醫臟腑理論所強調的。
這樣的理論與葛生博士的研究不謀而合,只是中醫以五行及臟腑理論來推論,葛生博士則以血清素(serotonin) 接受器(receptor)的研究來證實「在腸神經系統與精神疾病的相關性」。